中国期货市场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,取得了显著成就,交易规模持续扩大,品种不断丰富,对服务实体经济、稳定宏观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。与国际成熟期货市场相比,我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仍然相对不高。这体现在市场开放程度、国际投资者参与度、人民币计价国际化程度以及相关配套制度完善程度等多个方面。 “期货国际化程度不高”并非简单的市场规模大小问题,而是涉及到市场深度、广度、国际影响力等多维度指标的综合考量。 将深入探讨中国期货市场国际化程度不高的问题,并分析原因,展望未来。
虽然近年来中国期货市场在国际化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,例如部分期货品种对外开放,吸引了一些境外投资者参与,但总体而言,国际化程度仍然有限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参与国际市场的品种数量有限,主要集中在与我国经济密切相关的商品期货,如铁矿石、原油、铜等,金融衍生品领域的国际化程度较低。境外投资者的参与度相对较低,这与复杂的市场准入制度、信息不对称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足等因素有关。人民币在国际期货市场上的使用范围有限,大多数交易仍以美元等其他货币计价结算,限制了中国期货市场的影响力。相关的配套制度,例如风险管理、监管框架等,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。
中国期货市场国际化程度不高,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制度壁垒是重要因素之一。与国际接轨的法律法规、监管框架以及市场准入制度尚不完善,导致境外投资者难以便捷地进入中国期货市场。信息不对称也是一个重要的障碍。由于语言、文化、信息获取渠道等方面的差异,境外投资者对中国期货市场的信息了解相对有限,增加了投资风险。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不高,限制了人民币在国际期货市场上的使用,影响了中国期货市场的国际竞争力。市场成熟度相对较低,市场深度和流动性不足,也影响了国际投资者的积极性。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期货产品和服务,也是制约中国期货市场国际化的重要因素。
尽管中国期货市场国际化程度不高,但一些品种已经迈出了国际化步伐。目前,相对较为国际化的期货品种主要包括:铁矿石期货、原油期货(包括原油期货和燃料油期货)、铜期货、PTA期货、螺纹钢期货等。这些品种的国际化程度体现在:部分交易所允许境外投资者参与交易;部分品种的交易量和持仓量中包含了境外投资者的贡献;部分品种的定价对国际市场有一定影响。这些品种的国际化程度仍然有待提高,需要进一步扩大境外投资者的参与度,提升市场流动性和深度。
为了提升中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化程度,未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:要加快制度建设,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框架,简化市场准入流程,降低境外投资者参与的门槛。要加强市场宣传和信息披露,提升市场透明度,让境外投资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期货市场。要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,提高人民币在国际期货市场上的使用比例。要加强国际合作,学习借鉴国际成熟期货市场的经验,提升市场竞争力。要积极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期货产品和服务,满足国际投资者的需求。例如,可以开发更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金融衍生品,例如利率期货、外汇期货等,以丰富产品线,吸引更多国际投资者。
除了上述方向,还需要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来提升中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化程度。例如,可以积极参与国际期货市场监管合作,加强与国际期货交易所的交流与合作,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。同时,应加强人才培养,培养更多熟悉国际期货市场规则和运作模式的专业人才。可以利用科技手段提升市场效率和透明度,例如开发更便捷的交易平台和信息披露系统,方便境外投资者参与交易。政府也需要提供政策支持,例如给予境外投资者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,鼓励境外投资者参与中国期货市场。
中国期货市场国际化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,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。通过完善制度、加强监管、提升市场透明度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等措施,逐步提升中国期货市场的国际竞争力,最终实现中国期货市场与国际市场深度融合,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稳定做出更大贡献。 未来,随着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深入推进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不断发展,中国期货市场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,国际化进程也将进一步加快。